幾個月前應大愛電視台之邀錄了這一集節目,
希望透過節目內容,讓大家能夠對寺廟多一點認識、懂得怎麼去欣賞,
農曆春節走廟的時候,可以在拜拜祈福之餘多看看這些寺廟。
2/11(星期日) 晚上22:00 在大愛二臺播出,
幾個月前應大愛電視台之邀錄了這一集節目,
希望透過節目內容,讓大家能夠對寺廟多一點認識、懂得怎麼去欣賞,
農曆春節走廟的時候,可以在拜拜祈福之餘多看看這些寺廟。
2/11(星期日) 晚上22:00 在大愛二臺播出,
這個部落格是為了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而做的,原來在其他網站有另一個空間,但不甚好用。
FB的使用可以與朋友們有一些即時的互動,但是對於一些研究上的探討、成果的分享就有所不便,也不好分類整理,所以使用了這個登記多時卻一直未善加使用的空間!最近有一些因緣契機,讓我又想要好好的來做些事情了。
個人從十多歲開始一直做著相關的學習與研究,同時也有所相對的付出。對於傳統建築與相關的文化種種,本就是年輕時立下的、一輩子的志業心願,志在推廣與分享,這不是工作,也與經濟收入無關。因此,在這裡所有分享的資料歡迎取用,在下沒有無聊的去鎖右鍵,讓大家使用不便!如果不願分享,又何必公諸於世!如果這般珍惜羽毛不願輕易示人,那就另找管道做正規的發表,讓大家知所進退。只希望,使用我的資料的朋友可以秉持良心,正正當當的說明引用出處,這樣就好。如果希望得到授權、或是取得大檔案的照片資料…等等,或有任何需要討論或交流互助的歡迎與我聯繫,個人非常歡迎有所互動!
...
日前有朋友問我:「我看別人的導覽、戶外課,一趟出去都是走(參觀)很多地方,你上戶外課怎麼一節3小時才講一個點,戶外導覽也是沒幾個景點?」
我笑一笑回答:「這問題以前就有人問過了!」
( 江盛文攝 )
...
我與一些前輩一樣(或說是我多少受他們影響),對於一些事物都不願驟下斷言,更不敢輕易說這如何對那如何錯,除非是有明確的證據或是研究論述作依據。看得越多、越發現是如此,因為傳統建築文化的內容太複雜了,不是隨便看一點什麼東西就可以看透的!
不過,有更多的人卻是喜歡這樣的,尤其是那些有興趣、長年到處觀光的前輩,總是喜歡說這就是如何如何、那不該如何如何…
有的人是憑著自己走跳多年、博覽各地的經驗「判斷」,可是卻沒真正看過幾本專業的書,連很多基礎的東西都搞不清楚!
好奇心與疑問,是我想要一直去挖掘一些事物的動力。透過追尋與思考、分析、理解,獲致一些心得與答案(大概就是一般說的研究吧)。
在傳統建築這條路上,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過,純粹只是興趣,不是為了成功的名利!
在FB上,有位朋友貼了門神的照片,
有朋友回應:門神何其多能一一瞭解也不容易。
疊斗式構造
今天下午閒來無事,把去年買的《傳統漢式大木作落篙-許漢珍疊斗式落篙技藝》(林宜君,2012.12.,文化部)一書再次細讀一番。這是我的一種習慣,新書先很快的瀏覽過一遍,有需要細讀的再找時間看第二遍,細讀知並做筆記…等等。
第二次看這本書,很快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讓我在第一章的前言之第一行就停下來了,費了一番功夫後,再寫下這篇東西,明天再繼續看第二行囉!
上周日(2013.1229),一如原先設想的,去上課的時候帶著書要去給李乾朗教授簽名,另外還帶了幾頁資料、共三個問題要去向李教授請益!(第一次拿書請李教授為我簽名)
課後,準備要拍團體照的時候我上前幫忙收拾桌椅,並藉機會向李教授表達了我的「意圖」,李教授一貫的親切笑臉相迎!
拍完團體照後,李教授幫我簽名時對我的準備有點驚訝。
很感謝有些朋友對我在部落格所寫的一些小文章的支持!
朋友認為這樣有圖、有文、甚至是施工照片的,很清楚、很有收穫。
其實,有些題材因為不好拍照片,我還想自己畫插圖呢!不過,那就更花時間了,產出的速度相對要變慢了! 慢慢來囉!
有朋友認為,如果我教學講課都這般清楚仔細,學生一定滿檔!
常常,在網路上看到一些人的貼文,就會讓我一肚子火!
家裡的太座,偶爾會幫我滅滅火。我常戲稱,『我還年輕!』,哈哈哈,其實是自己壞脾氣。
氣甚麼,有甚麼好氣?
其實很簡單,就是受不了有不少人的『偽善』(欺騙)!
看過很多人的部落格、FB,見到許多人在「談論」、「溝通」、「研究」、「分享」甚或是「批判」與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等等的相關內容!
有的人甚至是談論得儼然是個專家……
我有個疑問,這些人真的去做了些什麼嗎?
除了那些我已經認識,知道有的朋友早已在當志工貢獻心力的,有的是地方文史工作者早在為地方事務實際付出努力的,……等等之外的那些網友。
身為專家的您,我們的古蹟修得那麼爛,您幫忙了什麼?…丟臉的專家?
也許,有不少人會和我一樣地說:「我是看李教授的書長大的。」
這樣的說法或許誤差了一點點,因為我沒那麼年輕!不過,在傳統建築這條學習的路上,可以說是看著他的書一路走來的。所以,他寫的書幾乎家裡書架上都有,比較遺憾的是,早期的幾本書被借走一去不回,後來一直沒機會全部補齊!
因為上班的工作與傳統建築無關,退伍後也未再進入學校體系,過去我並未聽過李老師多少課程,只有寥寥的幾次講座。後來,那一股心中的熱情讓我開始追逐一些名師的講座,限於上班加班的日子裡,機會也總是有限。
一個人熱愛一件事物可以維持多久,大概可以一生一世吧!
我熱愛的事物不多,『傳統建築』是少數之一,而且很久了。
從念書時知道有傳統建築這件事,到現在三十年了。學校的正規課程中沒有它,我用自己的方法慢慢把它們存進我的腦中。後來,它沒有成為我正式的職業,不過它曾存在一段時間。
第一件有收入的工作是發生在臺大,那時稱為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就是現在的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大我一屆的學長知道我喜歡傳統建築,當研究室的案子需要工讀生幫忙的時候,學長給了我這個資訊。很幸運地,我與好友進入了研究室參與『臺灣霧峰林家』研究案的工作,讓我學習的一些東西第一次有了實地驗證的機會,也讓我開了一些眼界,讓我更熱愛傳統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