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李宅  

 

好奇,常是追求某種知識的動力之一,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我想,有不少朋友也是如此,差別只在於最後的行動與收穫!

 

昨天,郭喜斌老師去了一趟摘星山莊,在臉書上的一篇貼文引起了有興趣的朋友討論。這是很好的現象,也看出了大家的求知欲!

以前,曾經因為對既有資料的質疑引起別人的白眼,前輩的眼光與口氣似乎說著:你是甚麼東西,憑甚麼挑戰專家學者?

真是奇怪,有問題為什麼不能追根究底問清楚?
就是這麼回事!

我想一定有些人與我有過同樣的際遇,至少我知道,郭喜斌老師也是有碰過的!

 

專家、學者、前輩沒甚麼了不起! ( 學有專精者當然是有了不起的地方 )

我想有不少人的心裡已經都有這樣的認知,只是不敢公開說出來!

謙虛如李乾朗教授會說自己所學有限;我認識的一位洪老師說,我只是比較早開始、年紀大些,沒甚麼了不起。
謙虛者都知道人外有人的道理,也知道學無止境、各有所專。
重要的是,一個人真的沒辦法甚麼都懂的!

聊天時我曾對郭喜斌老師說過,如果以前的專家、學者對這些裝飾題材真有興趣、有研究,哪輪得到民間的研究者說話!

 

郭老師那篇貼文談的是彩繪題材的問題,在下就以此來分享一些自己多年來的心得,也算是把這長久悶著的話說一說、抒發一下!

 

專家、學者、同行前輩就一定是對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人甚麼都知道、沒有人是不犯錯的! ( 當然他們都有專精之處在下不是全盤否定別誤會了 )

可是,一般後學者總有個迷思,對於這些已經擁有光環的人總是深信不疑,即使遇到問題也不敢多說、多問。有的人怕自己問了蠢問題、被看笑話;有的人怕要真的戳到痛處,會惹人厭!就這樣,我們在全國各地都可發現有不少人是對一些既有的資料內容有意見的!

我在古蹟的工地遇過匠師這麼告訴我:甚麼專家學者,只會在房間裡吹冷氣,只會在學校念書甚麼都不懂,還要來這裡臭屁、審我們的東西,他們是懂個屁啊! ( 是的...匠師的學問成了學者的成功踏腳石但常常是用後就丟 )

這位大師傅說的是千真萬確!

我們檯面上的這些專家學者,真的花很多精神走入工地的人少之又少,次數少、時間更少!我有些學長、學弟、學妹已擠身年輕的專家學者之流,可悲的是,他們領了上百萬元承包案子,卻要來向我這外行人借工地拍的照片、心得筆記!

這其中的差別在哪裡,他們有學歷、可以接案子!我只是有熱情有內涵的民間人士!

原來,這些人所謂的專業知識,就是坐在冷氣房裡看著有心人的報告與照片(書)學來的。最後,以專家學者之姿走出冷氣房,教育下一代、審查古蹟研究案、指導修護工程… >_<

 

建築裝飾題材的研究是末流?

答案是肯定的!

建築學上的重要主流,是在研究所謂建築史上的問題,這才能成名家。至少以前是如此!古建築的研究上,還要搭配尋訪各建築物累積資料,才有辦法成業!

這時候必須要說,李乾朗教授的地位就是這麼成就出來的!他非常認真的勤於走訪,才能累積大量的基礎資料作研究。)

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當你投入、專注在某個領域之後,很難再有太多的投入到其他領域上去。除非你都不用工作賺錢、不用養家活口、不用吃飯睡覺

因此,建築裝飾的研究,一直到近十餘年來才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一方面是沒本事研究大學問),而且,是伴隨著對於知名匠師的研究才開始的。近年來,有些學術單位積極投入相關研究,有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因為重要「題目」都被研究了,而且裝飾題材較為有趣、門檻較低,一般人較有興趣、容易產生話題,才開始有較多的年輕學子投入!

而且,有一部分是當作建築物或是匠師延續性研究的。

所以,如果去看些古蹟的調查研究報告就會發現,這些研究單位是很少在裝飾題材的解讀上下功夫的,都只是幾筆帶過:人物、花草、走獸等等而已!

為什麼?因為這些研究者、學者、建築師不懂! 你可以偷偷大笑幾聲
他們有幾個說得清楚什麼四聘四愛的,更別說辨認故事戲文

 

我不要的才輪到你!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誠如前面所述,專家學者們有很多事忙著要做:要研究重要的建築議題;要教書、執業;要接案子、開審查會;要演講、出席研討會

又像我說的,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就算心有餘,恐怕也是力不足!也因為這樣,大家才可以都有事情做嘛!不然,事情都讓少數人、少數單位攬走了,其他人就別混了,不是嗎!

既然大多數的專家、學者沒功夫也沒興趣,裝飾題材這一範疇的專業門檻又低,有心的、有興趣的民間研究者就接手囉!

在上的專家學者也樂觀其成,更何況這些民間工作者有所成的時候,還不忘找專家學者來背書一下、幫出版品寫個序,何樂不為!……皆大歡喜!( 專家學者不懂的東西以後就有資料可以抄了 )

 

結論!

懇請大家,不必管先來後到、不必管是否建築專業,至少在裝飾題材或一些小學問的事上,您絕對都可以來參一腳!

如果您不懂,至少您可以提問尋求解答,不用不好意思!想學就要問!

如果您略知一二,請您別太客氣,盡量參與大家的討論,可以多學點東西、多交幾個好朋友!

如果您有所心得,更期盼您大方分享所得或想法,別讓無知人的想法站在哪裡教壞大家。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讓我們一起來追尋正確的解答,或是說,比較有道理的答案。別讓前人或專家學者的光環給蒙蔽了!

最後,更要呼籲各古蹟的志工、在地的研究者,身邊的事物與您朝夕相處,您們比那些一年來不到一次的專家學者更了解,不要只是抱著一些資料背誦,應該要更進一步去理解、去印證,甚至去質疑、去研究找答案!

 

舉一個切身的例子:

我在新北市的三級古蹟蘆洲李宅擔任志工已十餘年,當初進來的時候,對於我很多的疑問都得不到解答,最後,我只好自己去找答案!

專家學者懷疑門神是許連成先生畫的,但也只是『懷疑』!最後,是我花了數年的時間去研究、求證,找出答案、作出結論的!( 請參考另一篇貼文 )

專家學者們不知道建築物的完工年代,只聽得李家裡某人說應該是1903研究報告就這麼寫了!最後,是我在彩繪中找到畫師落款,正確時間應該是1906年!(專家學者的眼睛怎麼都剛好沒看到!)

文官門神手持物題名,舊有資料稱是「丹桂九鼎」。我去找畫師求證了,證實是常見的『簪花晉爵』無誤,以往的資料說法只是李氏家裡某人自己推想定出來的。

……

蘆洲李宅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從這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專家學者的能耐有多少、用功有多少!檯面上知名的專家學者,或多或少都參與過蘆洲李宅的一些事物,有幾位甚至是基金會的董事,當初寫調查研究案的還是個國寶級的前輩!

又如何? 他們沒時間在單一個案花太多精神力氣

最後,這許多謎團還是靠有心者自己找出答案!

可是那些錯誤的資料,卻早已被人流傳全國、信以為真--包括文化部的資料!)

 

先人創業不易,我們能做甚麼呢?大家一起為我們熱愛的事情加油吧!

 

arrow
arrow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