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讓一些朋友久等了,這篇有關『門當戶對』的文章主要是為了澄清網路上相關的流言。當我還在抽空努力研究的時候,很不幸的,竟然有中國的學者把這流言寫入書中,彷彿是在說這流言是真實的,讓在下感到很遺憾!
一個可能是無中生有的流言,透過現代傳播途徑加快了它的影響力,讓我們還來不及審慎的查證,它就已經無邊無地的蔓延開來,還有學者為它加油添醋!以下就讓我從幾個不同的思考角度來為大家分析說明這件事的謬誤之處!
很抱歉讓一些朋友久等了,這篇有關『門當戶對』的文章主要是為了澄清網路上相關的流言。當我還在抽空努力研究的時候,很不幸的,竟然有中國的學者把這流言寫入書中,彷彿是在說這流言是真實的,讓在下感到很遺憾!
一個可能是無中生有的流言,透過現代傳播途徑加快了它的影響力,讓我們還來不及審慎的查證,它就已經無邊無地的蔓延開來,還有學者為它加油添醋!以下就讓我從幾個不同的思考角度來為大家分析說明這件事的謬誤之處!
「門簪」,是在門面上很容易被注意到的一個構件,也因為它的位置明顯所以常被加以裝飾,要不想注意它都很難。
它的功能是將支承門扇之門軸的「連楹」與「門楣」結合在一起。
「連楹」,是一個與門楣同方向的長形構件,左右兩頭都有個孔讓門扇的門軸可以穿入、轉動,功能上是與上門臼相同的。只是它不像門臼是左右各一個,而像是把兩個門臼連在一起般的樣貌。
這個「連楹」必須要附著於門楣上,才可以發揮支承門軸的功能。傳統木建築中的榫接方式中,就在門楣與連楹上都穿了孔,再用一根長木插梢穿過,把這兩個構件給串在一起。 這個插梢就是門簪!
談到『門檻』相關的事物,除了前一篇提到的不能踩踏門檻之外,還會想到的就是門檻高低的問題。
傳統中有一個說法,門檻的高低(尺寸)也可以象徵一戶人家的社會階級地位,常用『門檻高』這個說法來形容人家的社會地位高,有高不可攀的意味。
這樣的說法見解,是有一定的真實性存在!
傳統建築(至少)在宋朝就已經發展出一套模式性,相關細節清楚的記錄在《營造法式》這樣的官書之中。或許,各地的民居形式不同,不一定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出現,不過在很多地區都可見到類似的情況。
前言
前些時候,又有朋友問及『門』的一些問題。
『門』的問題--或說是門的學問與風俗習慣--何其多,相關的問題早就引起大家的關切,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愛好者投入調查與研究,並且為文立論、撰書。
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這些文章雖然頗析清楚,卻因學術味太重、文謅謅的、長篇大論而乏人問津。多數人似乎寧願聽一些閒談野趣、風趣導覽,甚或是道聽塗說、似是而非,也不願意(想)認真去了解(探究)。
中國之古就有許多的規制,透過表象的規範作出身分等級的差別,建築、衣著服飾、排場…等等,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當我們在了解傳統建築時,這些象徵身分、地位等級的特點,總是在每個建築研究中不斷會被提出來,也是我們認識這些建築的要點。
雖說如此,我們卻不容易在台灣的傳統建築界看到比較完整的說明或論述,如果有,可能都存在於學術圈內的象牙塔中吧。事實上又非如此,因為我們從諸多學界的研究論文中又看不到清楚的內容,在社會坊間倒是有很多論點在流傳著,卻也見不到有幾人真能說明白。
( 上- 太和門_總面寬近200公尺 / 引用自網路圖片 )
先前寫的一篇『談所謂的帝后五門之制』,貼出後引起了一些迴響。其實這是在我意料之中!我寫的一些篇章,恐怕有不少都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因為我們都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中走過不少時光,也聽過很多,早將這些當做是『事實』。
好奇心如我,總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是,打破了砂鍋之後常換來一些應付之詞,甚至是白眼!所以,只好自己找答案。
在一些談論廟宇的文章裡最容易看到這種論點,特別是一些寺廟的專輯、沿革誌。相關人等又特別愛講有多少開間、面開五門,是屬帝后等級…等等論調。
前些時候才又在FB的一個網友貼看到類似論點,他好像是一位導遊!他的一段文字如下:「一般如帝、后可建五門,稱五朝門。分別是龍門、三川門(中港門和小港門)、虎門。」 ( 真是一派謬論瞎扯!! )
我不得不說,傳說一些似是而非的建築論點之主要人物首推導覽解說類工作者。( 我也是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