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前些時候買了一本新書:《台灣園林宅第巡禮》,遠足文化出版,作者張運宗先生。

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與想法…試論之!

 

壹、

我以部分頁面對照發現,原來這本新書只是十年前的舊書《台灣的園林宅第》之改版、重賣。同樣的出版社、作者相同、文字內容相同、圖片小調整、版面尺寸變大了一些,如此而已!

新書版權頁寫著的是第一版第一刷,而不是第二版第一刷!

這樣是否妥當呢? 各有感覺吧!

 

 1031127_205-4.jpg 

 

這本書,與一些古蹟的書類似,主要是收集整理一些個案的資料、抄錄改寫,加入現場拍攝的照片,匯集而成。 

 

 

書的內容如何呢我舉其中一篇『蘆洲李宅』為例來談談,因為這是我較熟悉、不用再花太多時間即可看出端倪的

 

01 

本案是新北市的法定古蹟,原稱三級古蹟、現稱為直轄市定古蹟,位於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4319號,空中大學校本部對面巷內。 

此私有民宅在國內古蹟歷程上也算有點小地位但書中隻字未提有關古蹟的部分也未述及主動申列古蹟的相關細節令人稍感遺憾

 

02

書上附錄的地址資料寫的是新北市蘆洲區中原村中正路24319」,這是有問題的。蘆洲在多年前已升格為縣轄市中原村也早已改為中原里,近年北縣更已升格為直轄市,是絕不會有中原村這樣的單位出現

 

03

介紹這一個古蹟個案用了八頁10張照片1張地圖1200個字,在這種合集式的書中或許僅能如此,不過,實在不足以介紹一個古蹟的特點

 

04 

P.202 (個案文章第一頁)主標題出現了中原古厝這四個字可能是作者直接抄用舊的古蹟資料受到不當誤導其實,中國傳統建築中並沒有中原古厝這種建築形式

 

05 

P.202,文中寫道:蘆洲要到十八世紀末才真正浮出湖面。」,另一段文字:「…十八世紀末,…晚到的移民者只能前往剛浮出湖面的蘆洲發展…」。 

其實,蘆洲市志引用專家的研究資料表示,蘆洲的出現(河水陷落後浮出)應該是在康熙末年,蘆洲最早可考的開發始於1727年貢生楊道弘 (十八世紀初)  

李宅的先祖是在西元1777年落腳蘆洲,在此之前蘆洲早有移民在此開墾 

所以,這部分之十八世紀末相關說法是不正確的!

 

06 

P.202,另有一段文字寫道:「李正一兄弟三人落腳蘆洲,隨後回鄉招來族人共同拓墾,而成為蘆洲拓墾的先驅」。 

根據族譜記載,是原鄉其他族人先來蘆洲開墾,李氏兄弟三人才隨其他同鄉族人來台,起初只是佃農,並不是什麼拓墾先驅,更沒有再回鄉招來族人這件事!

 

07 

P.202又提到:「…其子各有所長,合組「李長利記」多角化經營」 

其實,李長利記是七兄弟的父親李清水先生所創設,七子分工負責不同的工作項目,而非七子合組商號

 

08 

P.203照片說明文字寫道:「浮水蓮花」曾為蘆洲勝景。 

其實原始資料上寫的是曾為李宅一景』,不是蘆洲勝景

 

09 

P.203,【家宅大事年表寫的內容有幾個問題 

1790年李氏三兄弟渡台。    應該是1777年才對 

1895年屋舍擴建。          應該是七兄弟籌建新宅才對 

1903年七房分產重建新宅。  應該是新建宅第完成才對,而且,並沒有分家一事

 

10 

P.204有一段文字寫道:「蘆洲地勢低窪,逢雨成災,原本的編竹夾泥牆不堪修補,所以… 

其實是原本的舊宅因族人增多不敷使用,七兄弟才籌建新宅的。而且,並沒有任何資料提及舊宅是編竹夾泥牆、不堪修補,家族中也沒人知道此事!

 

11 

P.204另有一段文字寫道:「遠從山西聘請名師廖鳳山主持。為了早日完工,廖鳳山經過縝密的設計,採用對作」施工,兩班工匠以精確的分工重現中原古厝的完整風貌… 

廖鳳山先生是知名的風水老師,並不是蓋房子的匠師房子也不是他設計的 

廖鳳山先生是江西三僚村人不是山西。 

文中的「對作」,應該是『對場作』。 李宅的對場作其實並不明顯,可能是同門匠師分工狀況,不是兩派匠師競作。(李乾朗教授也認同此說) (個人尚且懷疑,對場作的現象出現在哪裡,作者知道嗎?)

 

12 

P.204文字中提到遠方觀音山影攬映宅前的半月池。」 

實際上,宅前水池並非半圓形而是略接近橢圓形,也從無半月池的稱呼

 

111.jpg

 

13

P.204文字中還提到田仔尾」,後來諧音雅化田莊美」就成為蘆洲李宅的代名詞」。

其實,蘆洲李宅並沒有這種所謂的代名詞!如果真要說有,那也不是田莊美」,而是『田野美』。這名稱是源自李家子孫曾經在此經營田野美幼稚園」而起,而且這個名稱只是短暫出現並沒有成為眾所週知的代名詞,近年則是因為經營團隊刻意的宣傳才有人知道這個名詞 ( 以往此地一帶名為田仔尾)

14

P.205,此頁是一張地圖,標示為台灣堡圖,並在地圖上著色表示李宅的所在。

事實上,這張台灣堡圖是1898年份的,當時並還沒有蓋這棟宅第,作者標示的位置並不是蘆洲李宅。(舊宅則是在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

15

P.206有一張照片說明文字寫道:「上等堅硬的花岡石砌成」。

事實上,李宅主要用的石材是台灣的唭哩岸石」,並不是花崗石。

 

112.jpg

 

 

16

P.206另一張照片說明文字寫道:「彰顯山西師傅的獨具匠心」。

前文已提到,這是把江西的風水先生誤以為是山西的匠師之說法。

17

P.206,還一張照片說明文字寫道:「蘆洲李宅佔地超過一千坪,…三進四合院共開一二個門…」,非也! (照片登在P.207)

事實上蘆洲李宅建築主體佔地約520坪,目前所見整個古蹟的範圍大約2460目前的建築物有門110個,不是120個。

18

P.206有一張照片說明文字寫道:「福州杉大木作泉州石牆基」。

前文已說明李宅要用的是台灣的唭哩岸石」,有極少數的台基收邊石不是唭哩岸石,但也不是台灣常見的泉州白,而是其他種石材。

19

P.209有一段文字寫道:「李友邦,在抗日運動中兩位兄弟壯烈犧牲,他轉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但連番行動失敗後,他加入黃埔軍校」。

事實是李友邦加入文化協會在先(1922),他的兩個弟弟過世在後(19321934)

而且,兩個弟弟的死亡與抗日運動無關。

李友邦加入文化協會後參與一些活動,被日本警方通緝才前往中國大陸(1924),因緣際會進入黃埔軍校,並不是事先計畫性的作為。

20

P.209另一段文字寫道:「他和投筆從戎的嚴秀峯結為夫婦一起在閩浙組織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

事實上,李友邦與嚴秀峯結識在1939年的下半年,在這之前台灣義勇隊」已經成立(1939年初)

21

P.209照片說明文字寫道:蘆洲李宅整修後成為李友邦紀念館」。

這需要特別說明一下。 李友邦紀念館」只是古宅功能的一部分,相關的部分只是在李宅的幾個小房間做一點展示而已,因為,這房子是整個七房大家族共有的宅第,並不是李友邦先生個人所有的故居。

 

以上的說明是提出了我看到了一些疑義現象,並做了相關的說明論述。對於短短的幾頁內容有這不少的疑義(問題)之處,覺得有點遺憾!

如果以這篇來當作整本書的抽樣看待,其他28個案子的介紹會是如何呢?... ( 可以確定的是,我在板橋-林本源園邸」一篇也看到不少疑義之處 )

 

( 在下不認識此書作者、也不知他的背景,討論的是內容、不針對個人部分發表評論 )

.....

 

 

 

補充說明:

有朋友看到這篇貼文後問我:這樣好嗎?

意思大概就是直接指出作者的問題,不怕得罪人嗎?

我想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這樣的書籍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我也曾經試著努力過適當的」方法,卻是無用的!以前的經驗是:

1..出版社對於意見反映置之不理我猜是不想認錯處理吧

2..有的說書已經出版了他們也沒辦法去做改正更不可能全部回收退錢再找人重審重出版!(當然出版社與作者面子都掛不住

 

所以身為讀者老師的我只好用這種方式自力救濟

多有得罪請多見諒

如果有身為出版社或作者的朋友有好的意見有辦法處理這種問題還請賜教

arrow
arrow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