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門簪」,是在門面上很容易被注意到的一個構件,也因為它的位置明顯所以常被加以裝飾,要不想注意它都很難。

01.jpg 龍形門簪

它的功能是將支承門扇之門軸的「連楹」與「門楣」結合在一起。
「連楹」,是一個與門楣同方向的長形構件,左右兩頭都有個孔讓門扇的門軸可以穿入、轉動,功能上是與上門臼相同的。只是它不像門臼是左右各一個,而像是把兩個門臼連在一起般的樣貌。
這個「連楹」必須要附著於門楣上,才可以發揮支承門軸的功能。傳統木建築中的榫接方式中,就在門楣與連楹上都穿了孔,再用一根長木插梢穿過,把這兩個構件給串在一起。 這個插梢就是門簪!

門簪與相關構件的實物狀況。(坐在門檻上,由下往上拍)

 03.jpg   02.jpg 

(藍色線標示的就是門簪)

門簪露在正面門楣外的部分,常被做成一個簪頭似的,再加上門內側於門簪尾段加上的另一個小插梢(本地稱為-月掛籤),這樣就可以把這幾個構件緊緊結合,不用擔心門簪會因為地震…等因素鬆脫了!

常見的門簪作法。 (注意穿過門楣的內部尾端)  

04.jpg

 

05.jpg

下圖_門簪內面(門內)的狀況。 (可以清楚看到連楹與門簪、門扇的關係)

06.jpg

下圖_單邊的木製上門臼

07.jpg

露出在外的簪頭,後來被匠師們加以美化、雕鑿,變成了門面上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的構件。在台灣的發展中,門簪的裝飾更加的複雜與多樣化,而且原先的簪頭尺寸也逐步被放大,裝飾用意已經遠遠超過實際的功能需要。因其外型的特色,產生了一個新的名稱:『門印』,這是在原始的中國傳統建築中未曾出現的! 

以下_方形簪頭,陰刻雕飾如印,所以被稱為『門印』。

08.jpg

09.jpg

10.jpg

11.jpg

後來,由廟宇建築開啟的立面石材化風氣,讓門也起了變化。除了門扇以外,所有的構件全都被石材取代,上門臼變成與門楣用同一塊石材雕造而成,門簪變成無用之物!但是,就如同過去歷史中出現許多磚造、石造建築刻意模仿木造建築一般,門簪在門面上的裝飾功能被保留下來,那一個大型的簪頭變成一個單純的裝飾物件出現在門楣上,有的建築甚至將它與門楣也用同一塊石料雕鑿成型。( 以磚材為主的民居建築也很少看到門簪的使用 )

下圖_以石材為主的門面作法。

12.jpg

13.jpg

下圖_石材門楣。 (門印已是純裝飾構件,沒有門簪的用處)

14.jpg

下圖_門楣與門印使用不同石材組合成的樣貌。

15.jpg

下圖_石門臼與門楣是一體做成的。

16.jpg

下圖_石門臼與門楣是一體做成的。

17.jpg

下圖_石製門印、門楣、上門臼。

18.jpg

下圖_沒有門印的石製門框。

19.jpg

至此,這個門楣上的簪頭(門印)變成純裝飾用途的物件,變成並且與原來的門簪脫離了關係,獨立發展( 「門印」與「門簪」無關了 )!這樣的一個改變造成了近代學習者的新問題,就是,很多人搞不清楚「門印」與「門簪」要如何看待,應該如何去理解!
會有疑惑,都是來自於對事物的本質不理解,如果清楚了前段在下所敘述的門簪發展過程,應該就很清楚才對。換個角度想,這也不能怪大家!要怪就怪我們的前輩、學者、諸多文史老師不願花時間做好基礎的學問,沒把事情弄清楚就來教我們,讓後輩們落入五里霧中,只會背名稱、而不懂事物的真正面貌。

下圖_非常原始的門簪(簪頭)樣貌。

20.jpg

下圖_較接近原始型態的門簪。 (露在外面的簪頭較小、裝飾簡單)

21.jpg

下圖_沒有簪頭的做法。 (打底、上彩後就看不到了)

22.jpg

以下幾張圖_門簪正面(簪頭)的造型豐富。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下圖_門簪尾端的插梢固定作法。

28.jpg

以下幾張圖_門簪尾端(門內)的各種不同造型。

27.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下圖這造型更符合其名稱-月掛籤。

34.jpg

下二張圖_簪頭與簪尾不在同一軸線上,表示這個獅形簪頭是純裝飾用的。

35.jpg

36.jpg

下圖_裝飾性的門印脫落了!

37.jpg

以下這樣大小的門如果裝四個門簪有必要嗎? 好看嗎?

38.jpg

(門簪的使用數量最主要是取決於承重功能上的需求) 

不知道本篇的說明是不是讓您清楚知道了『門簪』這個構件,也瞭解與它相關的「連楹」、「月掛籤」,還有漂亮的「門印」。 

PS:同樣地,如果有老師需要用到這篇文章,歡迎來函,本人可以提供PDF檔案給您做研究與教學之用。

 

arrow
arrow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