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jpg 
( 被說成是門當與戶對的..門枕與門簪 )

 

很抱歉讓一些朋友久等了,這篇有關『門當戶對』的文章主要是為了澄清網路上相關的流言。當我還在抽空努力研究的時候,很不幸的,竟然有中國的學者把這流言寫入書中,彷彿是在說這流言是真實的,讓在下感到很遺憾!

一個可能是無中生有的流言,透過現代傳播途徑加快了它的影響力,讓我們還來不及審慎的查證,它就已經無邊無地的蔓延開來,還有學者為它加油添醋!以下就讓我從幾個不同的思考角度來為大家分析說明這件事的謬誤之處!

 

源起

在下這篇文章的初稿完成於2009年初,起因於有三位不同單位的朋友提到一件相同的問題-「門當戶對」,讓我不禁感到好奇,雖然我直接告訴他們那是無稽之談,不過,我還是費了點功夫加以瞭解。朋友中一位是去中國遊玩時聽到的,另二位則是聽說、網路上看到的。

因為我的工作忙碌,又有很多東西要研究學習,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把稿子寫好,因為覺得還有不足之處、想要追查相關的確切證據,因此沒有讓它面世。時間流轉、訊息也在流轉,這樣一個我認為是無稽之談的東西持續發酵,透過網路與一些人的嘴,不斷擴大它的影響力。

很悲哀的,許多人看到網路流傳的東西大多會相信,而且還會加以散佈。雖然這是一則缺乏公信力實證的流言,但是仍舊以訛傳訛的廣為流傳。2012年,有中國學者未經考證的就把它寫入書中,而且還不只一位!一部分書也已經在台灣上架,持續地在影響台灣的民眾!

今年,又有幾位朋友來問我相同的問題,我想,該是好好說清這件事情的時候了!免得讓問題持續擴大,也該讓流言止於智者了!

 

事件

我從網路中搜尋的結果中,挑選了比較清楚說明的二十篇文章,弄清楚了事件的來源與說法內容。

這個事件是這樣的:在中國,有人說「門當戶對」這四個字來自傳統建築中的兩個構件,一個叫「門當」、一個稱「戶對」。從網路文章中發現,它們所指稱的對象(構件)是『門簪』與『門枕石』(石鼓)。不過,網路文章中卻有兩派說法,一派稱在門上的「門簪」為「門當」,稱門前的「門枕」(石鼓)為「戶對」;另一派的說法則剛好是相反的。(沒套好招、鬧雙包?)

說法中大多指稱「門簪」的數量與官階有關,官階越高「門簪」越多甚至也有說造型也是有關連的。另外,流言中也指稱「門枕」的造型與官位有關,文官與武官家的門枕造形是不同。

這可真是嚇到我了!從第一天學習傳統建築(中國與台灣)至今快三十年了,雖不敢說自己學識廣博,但是也看過不少的書籍、文章、研究報告、論文…等,卻從未看過這樣的說法,真是件稀奇的事!

相關說法還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流傳區域集中(起源於)在北京的胡同區,在它流傳之前未見於它處。  它們的說法來自『非專業人士』--導遊、門房、司機、地陪、車伕…等,最主要的起源應是黃包車伕。  它們開始流傳並被訴諸於網路的時間則是在2005年以後。  相關說法都未提出專業考證的證據,也沒有任何實證調查的資料佐證、沒有交代來源出處,都只是『據說』、『傳說』、『據了解』這種含糊的說法。可是卻又能編出一套故事

 

一些台灣朋友聽聞這些說法可能感到新奇,史蹟界的解說志工或傳統建築界的相關人士,反應則更為敏銳。大體上,眾人的反應有三大類,一是感到疑惑,要想辦法進一步確認。另一種則是直接吸收,甚至當做一種新知、廣為宣傳,兼有暗嘲他人見聞不廣之意!三則是放在心中無太多理會第二種人的反應是最讓人感到害怕與惋惜的!害怕他們到處傳、積非成是;惋惜他們雖然認真學習增廣見聞,態度卻是不盡正確的。

個人粗淺的以為:這些說法像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北京胡同裡的車夫、地陪(導遊)傳出來的,只是一種為觀光客解說時的「說法」,增加活動中的樂趣、為了文化觀光的需要而『產生』的東西!我想作為導遊、解說人員的朋友一定深知其中奧妙,也一定知道很多的說法都只是個「說法」,毫無證據!

在台灣的某些角落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有些解說者不願在專業學問上下功夫,卻會在需要時穿鑿附會、無中生有、自我詮釋。有好為人師者,更是廣為宣傳、引為特色,反而積非成是、令專業者感到啼笑皆非!

在這些網路文章中的說法,除了有關『門當』與『戶對』的基本錯誤外,還有一些內容也是胡謅一通,令人搖頭嘆息!

 

用個大家容易理解的說法,有關「門當」、「戶對」的說法(文章),就只是另一個捕風捉影之傳說演變成的『便當文』罷了!

 

憑空出現的說法:

『門當戶對』的相關網路文章都是近幾年出自不知名的非專業人士之手,如果這些說法是信而有徵的,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下幾個問題--為何數十年來卻從未見相關專業人士的相同論述?  古建築界,有關『門』的相關研究與論述不在少數,這般重要的『門當』與『戶對』怎會無人知曉呢?  為什麼這麼有學問的東西偏偏只有黃包車伕與地陪知道?相關的說法,直覺上就很難讓人信服!

個人研讀中國傳統建築相關書籍資料也有近三十年,印象中從未曾在任何一本書上看到過類似的說法。看到相關的網路謠言後,又再次挑了二十多本重量級的著作查看,仍是一無所獲!

1.宋朝《營造法式》,沒有相關於『門當』『戶對』之類內容的說明。

2. 清朝《清式營造則例》,也沒有相關內容的說明。

3. 營造學社諸位前輩學者,如:梁思成、林徽音、劉敦楨、劉致平…等人之研究報告與著作中也未見相關內容。

4. 近代中國學者樓慶西、陳志華、李秋香…等教授,帶著學生從事民居研究十多年,出版相關書籍、報告數十冊,也未見類似的內容說明。

5. 台灣諸多傳統建築界學者,如:李乾朗、徐裕健、林會承、楊仁江…等人的研究與著作中,也未曾見過相關說明。

難道這數十、上百的專家學者,從一九二O年代至今的調查與研究,還不如幾個胡同裡的地陪、車伕? (而且是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突然冒出來的說法!)

 

論述證據:

相關的網路文章就像其他的網路流言一樣,文章中說的似乎頭頭是道、信誓旦旦,可是卻都無法提出明確的證據。對所謂的『規制』、『規定』也都無法明確交代其出處,只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在唬弄遊客!  其實,對於這樣的論點很簡單的問一句話:「誰說的、證據是甚麼?出自哪本經典、哪個典章律令?」

在下查看過清朝相關的典籍與規制都查無實證!為免自說自話,在下推薦一本碩士論文--《古籍中禮制等級與住屋規制之研究》(1999年,張惇惠,中原大學建築系),在這本論文中蒐集了歷朝的相關典章、列舉相關規定,清楚條列說明。
清朝的相關規定之典籍據查有以下諸項:《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八期通志初集》、《大清律例》等。

我很期盼那些在談論相關門當戶對說法的學者專家可以提出證據,說明一下它們的所謂「規定」規制到底在何處!

 

無法取得實物驗證:

相關網路文章的說法,不僅沒有辦法找到所謂的典章證據,以目前中國台灣現存的相關建築來看,也無法得到全面性相對應的實例證明!如果,相關文章中所說的這些『規制』是真的,怎會無法從相關的建築中得到印證。在北京區域都已經是如此了,如果把這些說法放諸全中國,那就更難有什麼印證的,恐怕都是查無實證,信口雌黃!

從實例中稍有接觸的朋友都知道,全中國各地,因為風俗、民情之不同,因為環境之不同,民間建築常有因地制宜之處,更別說天高皇帝遠、君命有所難從,是很難完全照著規章制度來做的!

 

新書上的謬誤:

出現相關說法的書籍之一是:園冶彩繪圖本》,2012.11.,胡天壽譯注,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出版。  在此書中,相關內容被平鋪直述的寫出來,就像是理所當然的一樣。石鼓在此書中被指稱是「門當」,門簪則被指稱是「戶對」。可是在圖解中,卻又未有此說明(圖解中出現的是門簪門礅的名稱本書作者是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非建築相關

另外一本有相關說法的書籍是:原來門當戶對是這麼回事》,2013.04.12.,孫得剛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在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甚至加油添醋了一些東西。不過,同樣是沒有提出證據與論述,充其量也只是所謂的收集了一些民間的「說法」而已。我開始有點懷疑這位作者的相關研究是不是都只是像這樣到處收集一些「說法」拼湊而成的
本書作者是中國西昌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民俗文化研究。非建築相關

 

新資料的論證

圖解傳統民居建築及裝飾》一書中指出:「…有門當戶對之說,但是這種說法沒有文獻依據,只是根據兩者的形態特徵想像的一種民間說法。」
(朱廣宇,2011.05.,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18~119頁)
作者是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現為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建築裝飾與藝術研究。

網路上也可看到類似見解的文章

 

什麼是『門當戶對』?

依個人相關學習的理解,許多成語或用語,若有涉及建築物上的一些名稱,通常是藉由其名稱的表象或內涵…等,來傳達另一種特定的訊息。

依我們現在所習用的,『門當戶對』一詞最常使用在男女雙方論及婚嫁,討論與評估雙方基本條件時所用到的成語。一般是意指雙方的家世背景、社會地位或經濟實力等,是處於相當的地位狀況。

為什麼會用這四個字來構成呢?

在封建帝王時代,建築物的規制、樣式、裝飾…等,是有一套制度規範的,並不是有錢就可以隨意建造。而每一座建築物中,所有構件、單元也都有相關的構成系統與對應關係。具有特定身分的人士,自然就會有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建築宅第規模,也就會有相對的門戶大小、相當的裝飾作法與材質運用。從門戶(門面)的表象(大小、材質、裝飾、顏色)就可以看出當事人雙方的所屬社會地位是否相當,或是有高低不同!   所以,『門當戶對』是指稱(形容)當事人雙方是屬於相同(類似)的社會階層。

 

門簪數量之說

『門簪』是在木構建築中,用來將固定門軸的「連楹」與「門楣」結合固定的木構件,因為是在門面上,在正面露出來的部分經常會被特別加以裝飾,成為一個顯眼的裝飾物件。有關門簪的說明可參考本人是另篇貼文--談『門簪』與相關構件…

『門簪』的使用數量,是與門的大小有關與官階無直接關係。在台灣,我們看到的一組門上是只用二個門簪。這樣的安排是來自於門的大小、厚度不同,會造成門扇的重量不同,因此對於門簪的安排就要有所考量支撐強度

我們在中國大陸上看到許多建築物規模較大,其門扇也都相對的較寬較高、較重。所以,一組門上可見使用四個『門簪』的,以便承受重量較重的門扇。

所以,說它的數量有不同的等級制度,是個禁不起考驗的說法!要說門與等級制度有關的話,通常是在於門的做法與規模大小、材質等。此部分可參考宋營造法式、清營造則例等典籍之記錄

從典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門建築上開門的數量依官階不同會有一門與三門之別,若一組門用二個門簪,開單門的就僅有二個門簪,開三門的就會有六個門簪。同樣的,若一組門是用四個門簪的,開單門的就有四個門簪,開三門的就會有十二個門簪之多。  因此,依整座門屋建築來看,共有二個、四個、六個、十二個門簪之別,正常狀況下應該不會有其它數量的出現。

在網路傳文中有的提到恭親王府12個門簪那就是因為他的大門建築是五開間啟三門每片門用4個門簪所以有12個門簪但是在典章律令中規範的是五開間啟三門』,並沒有規定門簪的數量所以網路傳言的說法真的是似是而非」!

 

門簪與門枕造型之說

在網路的流言文章中也提到,『門簪』的造型與官位等級有關。

以現存的實物來看,中國所見者,有圓形六角、八角、方形,還有少數較為花俏的特殊雕花造型。從實例來看,並無法證明這些造型與建築物主人的官位(地位)之間有明確的對應關係!在台灣,造型則多為圓形、方形,也有特別的雕花造型,年代越晚近者或經濟實力較佳者,其雕飾的程度也較高、較複雜。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門簪』的造型與官位無明確的對應關係。

在網路的相關文章中還提到,『門枕』的造型與官位類型等級有關。以現存的實物來檢驗,亦可證明這是不確實的

較特別的是台灣的宅第有使用門簪門枕者極少大多見於廟宇與公共建築

 

結語

最終,對於網路與中國之某些人所說的『門當戶對』說法,如果視它為一個某些地區的「民間傳說」,吾等不置可否! 它就是個毫無根據的傳說而已,無須多說!

若是要說它是有根據的如何如何,那在下便要說那是錯誤的!因為,大清朝的典籍律令查無實證,放諸全國的宅第建築亦無法實際驗證,它是個『不可信的說法』!

對於不存在的事情,我沒有辦法提出更多所謂的明確證據來證明他不存在,因為它不存在當然沒有太多證據!如果有人說它是存在的,請給大家一個證據、一個明確的交代!我希望把它當作一個學問的討論,而不是流言的抬槓。

對相關人員、著作提出的質疑若引起任何人的不滿,也請大家能夠包涵!在下只針對問題本身的討論與質疑,別無他意,特此說明!


『門當戶對』之謬論番外篇

2010年六月份,筆者在萬華龍山寺拍照時聽到有「老師」帶學生導覽解說,聽到這位某社區大學的資深講師提到另一種謬論,在此一併做出澄清!

那位老師在說到『門』這個議題時,提到裝有雙片門扇的稱為「門」、單片門扇者為「戶」,這當然是沒問題的。但是,當他解釋『門當戶對』時卻產生另一種誤解(謬論)。

他說:「門當戶對」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門與戶是不一樣的大小規模,不一樣大小的東西怎麼當、怎麼對呢? 所以,『門當戶對』的成語說法是錯的!

這可是真是鬧大笑話的胡說八道!

前段文章中筆者已經做了一些說明,『門當戶對』的意思並不是像這位老師所說的,拿我家的門去對妳家的戶!這位社區大學的『老師』會錯意,竟然還去批評古人搞不清楚狀況,還有點自以為是的去消遣先人。為人師者如此,真是讓人捏一把冷汗!

這位老師在社區大學聽說有不少忠實的『粉絲』,也小有名號。或許,這位前輩在某些方面學有專精,或是有下了很多苦功,值得稱讚。但是在傳統建築上,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位前輩雖然是長年趴趴走、走遍大江南北,恐怕也只是屬於看圖說故事的程度罷了!

這也回應了前文中筆者提到中國的這些導遊等人的作為,似乎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只是為了增加解說中的興味與賣點罷了。類似的話題其實還不少,有機會再慢慢說分明!

( 那天我還聽到: 某某有錢人家其實很節省,弄破的碗盤都捨不得丟、把它們留存起來,達到一定數量後請匠師來廢物利用,所以才有了屋頂上的剪黏!
我聽完實在是有點笑不出來! 原來,台灣的建築剪黏是因為省吃儉用才有的,真不知道龍山寺的眾信徒廢物回收多久才成就了屋頂的美麗剪粘。 )

( 有關門簪與門枕的細節  請參考本部落格中的相關文章 )

 

 

arrow
arrow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