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本篇介紹列為排序第三篇的文章,楊慎,《升庵外集》之〈龍生九子〉篇內容。

零叁

明朝-- 楊慎,《升庵外集》之〈龍生九子〉篇,原文如下: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孝廟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公具疏以對,據圭峰羅玘蘆泉劉績之言,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文正嘗為,今影響記之錄於此:

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呌吼,今鍾上鈕是也。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盖。

六曰W04.jpg ,性好水,故立於橋柱。

七曰睚眦,性好殺,故立於刀環。

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鑪。

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警巡。

 

以上文章主要是依據:台灣學生書局之《雜著秘笈叢刊》中《生庵外集》卷九十五三『龍生九子』篇,另有商務印書館等版本校核。

 P1280488-5.jpg 

典籍資料版本其一

P1280487-5.jpg

典籍資料內文

Y01-4.jpg 

典籍資料版本  

有關楊慎其人介紹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明武宗時狀元,「大禮議」事件後遭貶雲南至死,諡文憲。現成都市新都區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
楊慎7歲學文,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異。「奮志誦讀,不出戶外」,乃文學大家,又善彈琵琶。進京後,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北京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爆發「大禮議」事件,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死伏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後,世宗餘怒未消,再廷杖為首之楊慎。後謫戍雲南永昌充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死於戍地。明穆宗隆慶初,贈光祿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諡文憲。
楊慎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按《明史》說法:「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并行於世。」

( 採自相關書中所列之說明與網路蒐集所得資料整理 )

升庵桂湖.jpg 

升庵桂湖

有關本文的重點提示

1. 文中提到了『龍生九子』的事是聽他的老師-李東陽-說的,楊慎才寫下這篇文章作為記錄(楊慎李東陽的門生)。從這記錄中也可看出當初皇帝是私下寫了手諭問的不是在朝堂之上正式的詢問。 ( 文曰:書小帖以問

2. 楊慎的文章篇名雖是〈龍生九子〉,除記有九子外,在文末另多加一種,實際上所記龍種共有10個。

3. 楊慎雖提到是因李東陽一事而作此文,但其內容與李東陽相同者卻只有三種,與陸容相同者竟有五種,令人費解!個人推測或許李東陽自己記憶中的真只有三種,另外六種是其餘同僚所提供的資料。

4. 文中提到的物種,同樣沒有進一步的考證論述。

其他需要詳細比對研究的問題待相關文章都刊出後再談 

笑話…

以下來看一篇台灣網站的資料這是嘉義某一個古蹟宮廟的網站說的《龍生九子》篇...

嘉義縣紫雲岩.jpg

 ( 網站截圖

第一個標題寫的是馱石碑「贔屭」,照片卻是香爐腳而且「贔屭」的讀音標示「音備喜」,其實應該是音『必夕』;
第二個標題寫的是「螭吻」,照片裡的卻是燕尾脊上的鰲魚。( 這項的內容完全是個錯誤 )
…這網站的錯我是可以看出來原因的,因為它是從另一個網站抄過來的,原本的就是錯的! ( 做網站的人不懂,只是找東西來抄而已 )
....

arrow
arrow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