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以下的照片是出現在新北市的三重先嗇宮」,不曉得去過的朋友是否注意過!

 

左廊構架 左廊

 

右廊構架 右廊  

 

這是連通前殿(三川殿)與正殿的廊之構架,照片是站在三川殿往正殿方向拍的。依建築物的座向來說,第一張是左廊、第二張是右廊。也許有不少人知道的,三重先嗇宮是個對場作的作品,在西元1925年大修時,由吳海桐與陳應彬兩組人馬完成的,海桐司負責左半邊、彬司負責右半邊!

以下這張照片可以清楚的看出左右明顯的差異

三川殿_01   

三川殿內一景。(由內往外拍的)

從這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最後的勝負-- 左邊的海桐司勝出!

有傳言,新莊的海桐司算是在地的一方,承受著輸不起的壓力,所以不惜賠本完成這個案子!(賠了銀子、贏了面子)

 

本篇的重點不在討論這次對場的勝負傳說,而是要透過這兩廊的構架表象,來談談幾個與大木有關的問題。

這兩張照片,也恰為這次的對場競爭做了很好的註腳。左廊的構架用了「疊斗式」的構架型式,右廊則用了立筒--穿斗式的構架型式。

就表象上來看,疊斗式是比較複雜、比較華麗的,是勝於傳統的的穿斗式型態的。海桐司在此又攻下一城!

當建築經費要有所考量時,常會犧牲廊的部分,將廊的構架型式採用較簡單的立筒型式,而不採用疊斗式。

990516_187-43.jpg   

台北市 大龍峒保安宮

 

立筒,在宋朝《營造法式》中稱為「蜀柱」(侏儒柱),在清朝《營造則例》中稱為「瓜柱」(童柱),在台灣近年的某些文章中他也被譯寫成「豎桐」,進而將採用立筒的穿斗式構架稱為「豎桐式」構架。

1031021_01-4.jpg   

宋-營造法式
 

立筒、豎桐,都是音譯自台語的「 ㄎ一ㄚˇ--ㄉㄤˊ 」,他們所指的都是同一種構件。

正廳左構架   

台灣民宅常見穿斗式構架

 

大多數的研究者都認同,疊斗式的構架型式是來自「童柱」(立筒)的構造變異。請參考下圖:

瓜柱VS疊斗     

筆者繪,1986年,《傳統建築構材資料庫之建立》

 

這段大木的相關說明,也是我在教學課程的實地參訪時一定會解說的重點。(先嗇宮這對場作是很好的範例)

透過這兩個構架來說明以上的內容,可能是在下講課時與一般文史老師的差別要點!
因為,不是真的懂「傳統建築」大木作相關知識的人,恐怕是沒有能力把這些完全解釋清楚的。即便是學校建築系的老師,也沒多少人真能完全弄懂、解釋清楚!( 特別是四十多歲以降年輕一輩的 )

所以,這樣的解說內容不會是一般的文史老師、導覽解說老師會講的內容。或許有些老師也懂,恐怕也不會在一般導覽解說中去講述這些有點生硬、艱澀的東西!( 個人也都在具有一點專業性的深度導覽才會多說一些 )

不過,在下可以確定的是,本篇所提到的這些主體內容,絕對是在一般流通的公開資訊中難得見到的!

 

 

後記

有在「先嗇宮」導覽解說的朋友,如果您以前不知道上述的內容,或許可以參考(交流)一下,增加解說時的專業觀感! ^_^

 

arrow
arrow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