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門.jpg  

( 上- 太和門_總面寬近200公尺 / 引用自網路圖片 )

 

先前寫的一篇『談所謂的帝后五門之制』,貼出後引起了一些迴響。其實這是在我意料之中!我寫的一些篇章,恐怕有不少都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因為我們都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中走過不少時光,也聽過很多,早將這些當做是『事實』。

好奇心如我,總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是,打破了砂鍋之後常換來一些應付之詞,甚至是白眼!所以,只好自己找答案。

沒有人指導,尋找答案這路走得很辛苦,特別是追古溯源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最終的答案都要回歸到整個「中國傳統建築」的範疇,這就更難找到人可以請教了。自年輕時就遇過類似的問題,我只好向對岸的研究者中找書看,從梁思成先生開始一路看下來,至今仍是如此。也因為早就練就了讀簡體字的一點小功夫,看對岸學者的著作對我並無大礙。

中國傳統建築,相關的研究著作或書籍應該也有不少人看,可是好像很少人認真對待。或許是讀簡體字很累吧,又或許這條路一走下去就沒完沒了、怕辛苦吧!而且,整個中國之古建築與研究者的數量,那可是台灣古建築的數十、上百倍,如果覺得認真看台灣的東西已經覺得吃力,那又有何耐心去看更多、觸手難即的中國傳統建築呢!

 

也因為這樣,很多在台灣聽到的說法--有關所謂的「古制」,常常是經不起考驗的。所以,如果發現我的論點與社會上常聽到的有所不同,毋須意外!要關注的是,哪個論點有道理、有真憑實據,論點比較合理! 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吧!

當然,我也知道這樣的狀況會挑戰到不少大師級人物的論述,會引起一些「騷動」,甚至有可能是批評:說我自以為是,或是說我膽大妄為、不自量力…之類的,這些都已經聽說過了。

該做的事還是要做,至於對不對,請各位朋友先進不吝指教!謝謝!

 

接下來我引用一些資料來說明「五門」的問題。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出在「五門」是『五個門』或是『五重門』的要點上!所以,後續的說明重點就是要引用一些研究資料來解釋是「五門」是『五重門』。

 

首先,我們來看看台灣學者對類似問題的說法:

在林會承教授的《台灣傳統建築手冊》一書中的103頁,有關「門的意義」一篇中提到:「…古代官宦之家,其門屋常作二、三重,帝王之家更多至四、五重,…」。其餘未多提及,亦無提到「五門」制度的問題,不過已有提到多重門的要點。

在李乾朗教授的《台灣古建築事典》一書中,第48頁的「五門殿」一段中是這麼說的:「祠廟第一進門廳開設五門者稱之,按古制天子宮殿闢五門,諸侯士大夫闢三門,庶民只闢一門,故主祀神祇為帝后級者,才可享五門之尊,鹿港龍山寺即有五門殿,又五與午同音,故亦稱午門。」

李教授的成就是眾人皆認同的,也因此,眾人多從其說。我猜想,坊間一般的說法大概都是來自李教授的看法。所以,在下面臨的就是對李教授說法的挑戰!( 沒想到要挑戰我的偶像 )

 

 台北保安宮  

 

有關所謂的古制之「五門」之制,其來由最早是源自《周禮》,中國大陸相關建築研究的許多書中都有提到類似的內容,在下不一一引述。本人引用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子林先生的著作《皇家風水: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繹》內提到的一些內容。王先生,1965年生,1989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同年入故宮博物院工作迄今。對於紫禁城內的宮殿與相關文化論述上有相當的研究。 因為,在此書中有比較專注的研究與論述,所以,本文以此書為主要的引用依據。

王先生針對「五門」的問題有個很清楚的篇章標題:『紫禁城“五門三朝”建置是正統思想的反映』,這很清楚的提示了這個制度的重要性。不過,我們好像很少在台灣坊間的書籍或演講中看到類似的論述!

商周以降,天子宮室都有處理政務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後寢兩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為中心組成若干院落。據《周禮》和《禮記》的記載,周代天子有處理政務的「三朝」。

三朝是天子處理政務的地方,是皇權的象徵。五門亦是皇權的象徵。

《三禮義宗》云:“天子宮門有五,法五行,曰臯門,曰庫門,曰雉門,曰應門,曰路門。”

紫禁城的「五門三朝」,取自《周禮》、《禮記》所記五門三朝制度[附圖]。

朱元璋建三朝五門,表示自己遵循歷代所依之《周禮》之制營建宮室,是按照儒家的思想治理國家、繼承大統。朱棣遷都北京遵循南京紫禁城之制,設置五門三朝即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以上是該書相關文章中的重點說明。

周禮_五門三朝  

周代五門三朝圖  [采自清乾隆:《欽定周官義疏》]

 

引用其內容對照於目前紫禁城的相關建築,『五門』應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三朝』則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這樣的說法也比較符合明朝朱元璋初建的南京城之規制,也符合朱棣遷都北京仿照南京舊制的意圖概念。文中也提到,《唐六典》謂為「內朝」,實乃營國制度之「路寢」,而殿門即古之『路門』。 ( 意指五重門皆在太和殿之前 )

這樣的看法與樓慶西教授的看法有些不同!樓教授認為,圖制中的最後一道門後是「內朝」(路寢)的大門,應是對應於紫禁城中的內三殿,「治朝」則是外三殿,「外朝」則是午門外。所以,最後一道的「路門」應是指『乾清門』。而且,樓教授認為天安門外有廣大空間,比較符合「皋門」的用意(詔告天下之用)。所以,樓教授說的五重門應是: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

 

無論認同上述兩派論點的那一個,同樣不變的是:『五門三朝』的「五門」所指的是「五重門」,而不是一個門樓開五扇門。 

同時,我們也必須要知道一點,古代的這些「門」--不管是清朝的『天安門』、還是周朝的『皋門』,「門」指的是「一棟完整的門樓建築」,而不一定是指建築物上的一扇門。 ( 要注意全文的內容,可別斷章取意喔! )

 

 

延伸閱讀....

 

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

樓慶西,《中國建築的門文化》。

劉敦禎等,《中國古代建築史》。

《周禮》、《禮記》。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待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瓶尼克 的頭像
    水瓶尼克

    水瓶尼克的傳統建築

    水瓶尼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