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些時候,又有朋友問及『門』的一些問題。
『門』的問題--或說是門的學問與風俗習慣--何其多,相關的問題早就引起大家的關切,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愛好者投入調查與研究,並且為文立論、撰書。
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這些文章雖然頗析清楚,卻因學術味太重、文謅謅的、長篇大論而乏人問津。多數人似乎寧願聽一些閒談野趣、風趣導覽,甚或是道聽塗說、似是而非,也不願意(想)認真去了解(探究)。
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自然會得到不同的解讀答案。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可以認同的觀念!
有關門的問題,從建築專業的角度去探尋,也許我們會知道相關構件的名稱、尺度問題,以及各朝代之間的演變…等等。從民俗的角度去看它,你會聽到一些很神奇的說法,一些千奇百怪的習俗與祭祀的行為。如果從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等的角度切入,可能又會看到諸多不同的面向。
探尋一件事情的起源,有時會讓人驚訝,現在看似簡單的習俗或是說法,竟是源自數千年前的一個簡單概念,當我們把這些不同面向的理解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才真正了解到原來事情是這樣!原來一個簡單的概念,經過時間、空間、人的演變,竟產生這許許多多讓我們理不清、說不明的事物。
也只有試著把一些不同面向的看待加以組合,才得以稍稍看清事物的真實面貌。(或近於真實)
筆者藉由一些專家、學者研究的成果,加以分析、整理,而且不再只是單一面向的理解,試圖還原事情本來的可能面貌。希望這樣的成果,可以有助於我們理解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
談『門檻』
門檻,是『門』整個組件中接近(貼)地面、位置最低的構件。對於門的一些風俗與禁忌,也從這個構件開始,而且是大多數人都略聽聞一二的。
「不能踩踏門檻喔!」這大概是眾人最耳熟能詳的概念。
為什麼?
不同的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大概都是「我的看法」、「據說」、「聽說」、「傳說」,甚至是胡說!就不知究竟是誰說的!想當初,阿嬤說了不能踩,也沒講清楚為什麼啊!
記得早年我也如同許多解說人員、文史老師一樣,可以講些說法(道理)給遊客聽,其中比較不會讓我心虛的,是建構於建築學上的一點點想法,其他的,自己心裡總有不踏實的感覺。
後來曾經注意聽一些前輩的說法、也曾請教過人,還真的是沒有人能說清楚,至少在我身邊我還沒聽說過(包括所謂的古蹟專家學者,也包括我的師長)。從一些專業書上看到的也多是一語帶過,或是借用坊間流傳的說法而已。
好奇心總是在背後推著我,也是我總願花一些心思意圖去探究的動機,想弄清楚一些說法究竟是從何而來,弄清楚了解說時才不會心虛。
門檻為什麼不能踩?到底是從何而來!
答案是:從石器時代來的!
別訝異,沒錯的!歷史相當久遠!
個人學習過程中有個小小心得:不管甚麼想法或觀念或技術…,如果沒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可以深植人心,不可能傳誦百年、千年,四處流傳而不墜。
有關門檻的事情是這樣的:
當人們還在穴居或半穴居的時代,當「門板」這個東西還沒出現在每個居所的時候,出入「房屋」的開口(門洞)下方,就已經出現了類似『門檻』這樣的東西!
它是一個用土堆成(塑成)的東西,不是木、也不是石,是與屋牆連成一體的小土堤。在實質上,這個看似無太大用處、小小的門檻,起著一點防止蟻蟲侵入、防止少量水分侵入的作用,甚至擋掉一些貼著地面被風吹入的風沙雜物。
在精神上,這一道小小突起於地面的門檻(土堤),在內外空間連續的地面上畫出了一條明顯的界線(限),分隔出了空間內外的邊界。
這才是它流傳數千年的根本奧義!
當世界還處於自然、無處不有靈的崇拜,可以崇拜動物、植物,也可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可以崇拜閃電,當然也可以崇拜人造的象徵物。象徵著溫暖、安全之內部空間,與外在危險、難以掌握的自然空間之界線的『門』(門洞),就成了氏族圖騰崇拜以外的另一個人造物的崇拜。在具體的門、門板等還沒出現之前,門檻就成了重要的象徵。
因為相信世間無處不存在著神靈,所以,人們相信這個重要的界線也會有神靈,會透過某些方式讓神靈附身,以保障人們的安全。因此,早在商朝的正式祭典中就已經有了「門」、「戶」這二個項目(五祀)。
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居住區的發掘資料顯示,這些半穴居的住居大多有一種共同的特徵:「每座房子的門道(半穴居內通往外面的通道)是有一個用小隔牆圍成的方形門檻,正對門檻的房子中心有一個炕坑。」有的門檻中還加有排列緊密的小木柱,據研究的專家推測,這是為了加固門檻而特別設置的。(1) (可能是那門檻容易不小心被踢到)
另一處也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陝西省臨潼姜寨遺址第一期文化遺跡中,其圓形房屋中也多發現「在門道盡端圍有小隔牆與門檻」的情形。(2)
半坡遺址第41號房址復原圖 (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
石器時代的考古遺跡發掘中,學者們發現,在門檻前、或是半穴居的對外門道中,時常挖掘出許多刻意埋入的物件,這應可以證明最早的『門』祭祀行為,就發生在這門檻(下方或前方)。在上古時代,甚至以生靈做為犧牲,以便增強『門』的神力,在當時可能已是一種相當普及的做法。
半坡遺址第一號房址門道方向「修建房子時有意埋入的陶罐」,顯然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甚至不排除營造者和居住者用以進行某種祭祀活動的可能。(3)
在殷墟商朝宮殿遺址的考古研究中發現,建築基址下埋有牲人和牲畜,而每一門址下有四、五個牲人持戈、盾和貝,人皆呈跪姿。進行發掘的考古學家指出,「門旁及門前的跪著的人等,當係意寓房屋的保衛者。」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齊惠公二年,鄋瞞伐齊,其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于北門。」,這樣的殺埋敵將之作為,應是具有禳災厭勝的特殊意義。
類似的觀念隨著的遷徙而傳播開來,不許多地區慢慢演變成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不同的地區與時空中,相關的風俗多不勝數,有一些至今仍持續流傳著。讀者們可以想看看,傳統節慶、禁忌、祭祀、傳說…等,有多少是與『門』有關的?
應該是不少才對!
由以上說明可知,這般神聖的門檻怎麼可以踩踏呢?
在精神上它是何其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在實質上,原始年代的門檻也是由土所構成,更禁不起踩踏、碰撞了!凡此種種,才會慢慢衍申出「門檻不可踩踏」的禁忌!雖然,後來發展出木質或石質的門檻,沒那麼容易損壞,但是其精神象徵卻早已深入人心、屹立不變!
據此,我們來看看現在諸多對於門檻不可踩踏的一些現代『解說』:
1. 內外空間分隔的界限,是神聖的象徵! --沒錯,這個說法最接近原始意義。
2. 對家主人的尊重!--當然,這般神聖的東西不去踩踏,自然是相當有禮貌的行為。所以這種說法也沒錯!
3. 在廟裡,踏過門檻就是神明的空間,不踩踏門檻就是對神明的尊重!--這當然也算是對的。
4. 門檻如果踩壞了,會造成對門的破壞,所以不可以去踩踏!--就實質面上來說,這也是沒錯的。(踩壞別人家的就更沒禮貌了!)
在中國,不管是你一省、哪個族群,各自對於門檻的一些想像或說法,其實都是源自於原始時期的那一點簡單概念。諸多不同的禁忌、祭祀行為,都是源自同一個想法的演化,進而產生的諸多轉變。其實,追根究底,本質都是相同的!
典籍裡有關『門檻』的事情:
如果真要引經據典、找出所謂的『證據』,來說明不可踩踏門檻的行為源流,那倒也是歷史久遠的古早事。
在《論語•鄉黨》篇中說:「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意思是說:「進入朝廷的門,恭恭敬敬的,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一樣。站立時,不正當門的中間;行走時.不踩踏門檻。」
《禮記•曲禮上》:「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
《禮記•玉藻》中是說:「君入門,介拂闑,大夫中棖與闑之間,士介拂棖。賓入不中門,不履閾,公事自闑西,私事自闑東。」
閾,音ㄩˋ,諸多古本注疏中謂:「閾,門限也,門下橫木以為內外之限。」這裡所說的門限,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門檻』。在此注疏也指明了門檻是內外重要的「界限」。
以上所提到的幾個例子都明確地說:「出入門戶不踩踏(履)門檻。」
在論語的相關注疏中更有學者做了如此的說明:「 …所以爾者,一為自高,二為不潔,並為不敬。」這文中明白的說明,不踩踏門檻除了是維持自身的禮節外,最主要的是避免「不潔」、「不敬」。據此也可以看出,在態度謙恭的(士大夫)禮儀之中,其實,源自原始神祕主義(神靈崇拜)的因素才是最主要、最深沉的。
結語
我想,經過以上的說明應該很清楚的讓大家理解了「不踩踏門檻」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樣的想法與說明,是筆者自己的創見,不是去哪裡抄來的。所以,沒有辦法很簡單的引用某一個學者的內容來印證這件事。
或許,如同在下平日閒聊時所言,學者大家無暇顧及這等偏門小事,而大多數人也都習以為常,或有朋友也想找出原因卻不知從何下手。在下亦是如此,所以只好自己想辦法研究!
最後要說的是,這些想法是從建築學者去蒐羅,找到相關對於「門」研究資料,再去延伸到民俗學上的一些學者的研究,最終在人類學與考古學中的資料爬出蛛絲馬跡,才得以拼湊出這一切。
這是自己的研究心得,個人的想法是否可以得到眾人的認同尚不可知,還請有興趣的朋友、前輩不吝賜教!(因為只是在部落格貼文,為了讓大多數朋友方便閱讀,在下沒用論文的學術方式去書寫,也不會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去作所謂的交待與論述。不過,這些真的是多年、看了不少書得到的心得結論。如果有朋友還想知道更多的深入細節,歡迎來討論!)
至於,有朋友擔心我的這些研究心得被有心人盜用拿去冒名散佈,這就不是我的顧慮了! 就像我常說的,既然要放出來就不怕人家分享取用,至於有心人把這說成是他的,我也不擔心。這是我研究的心得,以前都未曾出現的東西,而且這之中我有留下伏筆,如果有一天要對簿公堂也不用擔心會講輸人家。
大家分享去用不想寫出我的名字我不會太介意,當然有寫是最好,如果要冒名頂替,那就請您多小心了,不要自取其辱!
註釋
(1)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設聚落遺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9月,第9~44頁。
(2) 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6~33頁。
(3)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5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