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位在雲林縣四湖鄉內湖村下桂山4號,因為一些緣分,讓我認識了幾位有心的同好朋友,在那幾乎無所知的陌生村鎮。
很高興能有這份緣,因為能得到新朋友的任信,才有進一步的機緣去做一些影像紀錄,也得到了一些幫助。
雖然是義務的去做這些事,我得到的成果希望能回饋讓大家知悉,也希望對這座宮廟有些助益、回饋媽祖婆給我的善緣。
分享,本就是我二十多年來做諸多事情的初衷。
因為雜事多、又有點龜毛,沒把東西整理好不輕易呈現出來。 ( 不想簡單整理、弄個相簿,讓大家10分鐘瀏覽完,而是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 )
不過,後來因為自己的工作忙碌與其他必要處理的雜務,讓事情做了一些之後就暫停下來。對不起自己,也有點對不起朋友。還是得趕快找出空檔時間,盡快把該做的事情完成才是!(更何況,自己心裡也有許下了願呢!)
也期待這些東西未來有個圓滿的處理方式,給予廟方最大的祝福!
感謝兩位吳大哥的協助與招待,金多謝!
這第一篇的內容,是入廟門後看到的前殿(三川殿)-明間正面兩支枋(壽樑)的正面畫作內容,每支枋都是以垛頭分做三段,一大二小的三幅,所以共有六幅畫作。
( 一支是後三架-點金柱間的枋(壽樑),另一支是後五架-簷柱間的枋 )
雖然,不是每一幅都有陳壽彝畫師的落款,不過,多數人都認為應該是壽彝司的作品無誤。
本篇畫作全景照。
01_後三架的_中幅:【哼哈二將顯神通】
哼哈二將,為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作者根據佛教守護寺廟入口的兩位金剛,改編而成的兩員神將,形象威武兇猛。一名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名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
「哼將」鄭倫,原本是商紂王的督糧上將,拜西昆崙度厄真人為師。真人傳給他竅中二氣,碰到敵人時將鼻一哼,響如洪鐘,同時噴出兩道白光,吸人魂魄。後來被周將鄭九公擒獲而改邪歸正,後來卻被紂王的大將金大升斬死。
「哈將」陳奇,他也是商紂王的督糧官,曾受異人秘傳,養成腹中一道黃氣,張口一哈,黃氣噴出,見者魂魄自散。後來被哪吒打傷臂膀,又被黃飛虎一槍刺死。
陳奇與降周的鄭倫交戰時,一位鼻中噴出兩道白光( 畫面右側 ),一位口中吐出一道黃氣( 畫面左側 ),不分勝負。
果真是『二神相逢各有術,哼哈二將顯神通』。
周滅商後,在姜子牙封神時,敕封鄭倫、陳奇「鎮守西釋山門,宣佈教化,保護法寶,為哼哈二將之神」。 這「哼哈二將」隨著小說的散佈流傳至今。
02_後三架的_左幅:【韓樂吾患難相助】
韓樂吾(1509-1585),名貞,字以中,號樂吾,明朝嘉靖興化韓家窯(戴窯鎮西北)人,生於西元一五零九年,卒於西元一五八五年。韓樂吾是明代泰州學派的傳人,他的學說保存在《韓樂吾集》中。一生勤學傳教,樂善好施,留有許多傳說故事,被譽為『東海賢人』。其講學多以廣大社會底層百姓為授學主題,主要宣揚其師「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主張聖凡,賢愚先天同一觀,宣揚孝悌做人的道理。
在《清稗類鈔》一書中的第六冊(我家中的是一套12冊-中華書局版),『義俠類』篇中收有一則的「韓樂吾分糧與友」故事(P.2663)。原文如下:
康熙戊子,廣陵大饑,有寒士韓樂吾者,典鬻殆盡,餘米二升而已。聞有友絕糧三日,欲分半與之,妻曰:「如明日何?」韓曰:「我明日無糧,則明日死。彼絕糧已三日,便恐今日死矣。」竟分半與之。至明日,竈穴壞,探之,得窖金焉。遂以買米,廣濟饑民。
另外,也有一則『望煙送糧』的傳說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韓樂吾時常擔心一些貧困人家會在寒風中餓死,但他既要維持自己一家幾口溫飽,又要教學,沒有過多時間去查點每一家溫飽。輾轉反側中,便想出一條妙計--望煙送糧。 在每天煮飯時間,韓樂吾就爬到自家的廢窯頂放眼四望,發現誰家煙囪裡不冒煙,煙囪旁邊積雪未化,他就判斷這戶人家缺糧草。隨後,他從家裡背上一捆草,帶上一瓢糝子,送去該戶人家。他救活了多少人,幫助了多少貧困家庭,鄉親們無法都計數。
03_後三架的_右幅:【梁武為君欲作仙】
此幅戲文常與其他三個戲文合稱『四不足』,此戲文講的是梁武帝身為帝王(君)之尊卻仍不滿足,一心想超脫生死成為仙佛。
畫作中者是梁武帝(蕭衍帝),畫面右側的是渡化梁武帝的志公禪師(法號寶志),梁武帝曾拜志公禪師為國師。
如果不是套組的戲文時,此幅戲文有時也被題名為『志公度梁武』之類的。
04_後五架的_中幅:【福祿壽圖】
這幅畫作主題是「福祿壽」三仙的擂金畫,並且有落款「戊午夏阿生畫」。(戊午-民國67年/1978)
福祿壽三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主題,在此就不多做說明。不過,這樣的人物畫作,有的匠師會題名為『財子壽』,更直接點出人們的想望。
05_後五架的_左幅:【拾椹供親】
這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也是常見的戲文。
原出自《後漢書》,原文如下:
蔡順少年孤,事母孝。歲荒,糧食不足,順日拾桑椹,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牛蹄贈之。
大意是:
蔡順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收成不好、糧食不夠的時候,他就每天出門去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農民起義軍看見了就問他原因。蔡順說:「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桑椹味道酸,是自己吃的。」義軍憐憫他的一番孝心,就把白米和牛蹄送給了他。 (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氏 )
06_後五架的_右幅:【懷橘遺親】
主題同樣是屬於二十四孝的故事,這幅有落款「戊午夏日作」。
原出自《後漢書》,原文如下:
(陸績)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大意是:
陸績六歲時,在九江面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陸績卻暗中收起三顆。當要離去時,陸績拜辭袁術,但三顆橘子卻跌落在地上。袁術對他說:「陸郎(陸績)你作為賓客,但卻私下收起橘子?」陸績跪下回答:「我想拿給回家給母親吃。」袁術對此感到十分稀奇(驚奇)。
陸績(188~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漢末年孫權麾下的官吏,官至鬱林太守、偏將軍。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