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介紹列為排序第二的文章,李東陽,《懷麓堂集》之〈記龍生九子〉。
零貳
明朝-- 李東陽,《懷麓堂集》之〈記龍生九子〉篇,原文如下: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眦,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
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昔在弘治間,泰陵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於雜書中見之,倉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玘,玘僅疏其五六,云得於其師左叅政賛者止此。又詢於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復命。
葢記問之難如此,恐久而復失之,漫識於此以俟諸他日。
以上文章是依據:《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古籍影印版本,集部‧别集類,《懷麓堂集》之卷七十二,〈記龍生九子〉篇。另外,參考世界書店與台灣商務發行版本校核。
有關李東陽其人介紹: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長沙府茶陵州人,享壽七十。明代中後期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
李東陽在濃郁的家鄉和家庭文化氛圍熏陶下,幼年就顯現出非凡的才華。李東陽四歲時隨父親在北京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視為神童。李東陽刻苦師法顏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李東陽考中進士。
李東陽考中進士之後仕途上一帆風順,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0),任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機要,並被稱為賢相。他不僅以書法聞名,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晚年時因見宦官劉謹把持朝政、皇帝荒淫無度,自己多次上疏進諫又毫無效果後,以年老多病為由堅決辭去首輔職位回鄉養老。他入閣相18年,在朝時間長、地位高,又能獎勵後學、推薦雋才,因此不少文學之士都圍聚在他周圍,形成一個頗有影響的詩派。
李東陽所寫的《擬古樂府百首》以樂府體詩作史論成一家之言,也從形式上為前後七子擬古詩的創作開先河,茶陵詩派這種承前啟後的作用,讓他在明朝中期一度領導文壇,因而《明史•李東陽傳》寫道:「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李東陽還先後主持或參與編撰:《通鑑纂要》、《大明會典》、《孝宗實錄》,所以《明史》中也記載:「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李東陽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並收入《四庫全書》,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書籍之一。有學者評論李東陽:「高才絕識,獨步一時也,而充之以學問,故其詩文深厚渾雄,不少屈奇可駭之辭,而法度森嚴,思味雋永,盡脫凡近而古意獨存。每晚豪伸紙,無趣溢發,操縱開闊,隨意所如而不逾典則。」
( 採自各版書中所列之提要說明與網路蒐集所得資料 )
有關本文的重點提示:
1. 李東陽的這篇文章是目前所知古典籍中最早、明確提到『龍生九子』的。
2. 由文中的描述可知,『龍生九子』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已有一段時日,可是無法明確得知其來源。
3. 本篇的『龍生九子』內容,是因為皇帝對李東陽的詢問,李東陽自己只記得幾個、答不完全,才去找羅玘與劉績詢商,經三人所拼湊出來的,並非一人之言或錄自明確的單一來源。(李東陽也把他寫這篇文章的來由交代清楚了)
(其他需要詳細比對研究的問題,待相關文章都刊出後再談)
笑話…
中國有個叫「搜搜百科」的網站,在一篇文中提到說,
:「…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1、蚣蝮(ba xia):… 2、嘲風… 3、睚眥(音ya二聲zi四聲)… 4、贔屭(音bi四聲xi四聲)… 5、椒圖… 6、螭吻(音chi一聲wen三聲)… 7、蒲牢… 8、狻猊(音suan一聲ni二聲)… 9、囚牛… 」
以上我只摘錄其名稱而已,因為,這內容光是名稱就已經看出明顯的錯誤、且與李東陽原著不符,裡面的說明內容則是錯得(編造)更離譜了,就別多說了…
這種號稱「百科」的網站都這樣了,其他網路貼文還能不亂七八糟嗎?
笑話…
以下的照片是來自「維基百科」的網站截圖,對照前面的典籍原稿就可以發現,李東陽並沒有說甚麼老大、老二、老三、… 這種無聊的搞笑橋段,而且網站上面寫的內容與書中的名稱項目內容也不同。
像這樣的大網站也都亂七八糟的亂抄一通,實在悲哀又可笑!!